進入“十二五”以來,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工業,在發展規劃的引導下,克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和國內經濟轉型的種種實際困難,發展取得長足進步。玻璃纖維行業,在池窯技術不斷完善提升和實現新突破的同時,制品深加工發展成為所有企業的關注焦點,全行業發展戰略結構大調整的“十二五”規劃目標初步實現。復合材料行業,復合材料產品制造工藝技術與裝備水平穩步提升,產品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和擴大。隨著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和延伸,“十三五”期間,作為纖維復合材料產業鏈的主體,將全面實現整合和提升,并由此帶動整個纖維復合材料產業的發展和壯大。
一、玻璃纖維行業發展現狀分析
根據國內外市場形勢的變化,《玻璃纖維行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提出了“全行業進行發展戰略結構大調整,從以發展池窯為中心,轉移到完善提升池窯技術、重點發展玻纖制品加工業為主的方向上來”的行業發展戰略大調整。在此戰略規劃的引導下,一方面大型池窯企業積極實施精細化管理,進行工藝技術改造和產能結構調整;另一方面球窯、坩堝等中小企業積極實施轉產制品深加工業,全行業積極培育和打造大型制品深加工生產基地。
二、復合材料行業發展現狀分析
《復合材料行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提出,要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,以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,圍繞相關產業發展對復合材料產品的需求,全面提升復合材料產品制造工藝技術與裝備水平,加強基礎技術研究,加大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力度,不斷提升產業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,為實現復合材料產業由大變強奠定堅實基礎”。
“十二五”期間,受國民經濟轉型調整、應用市場需求升級,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、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,復合材料行業產量增速逐步由兩位數降低到個位數,與此同時,行業轉型發展積極推進。
在工藝裝備方面,拉擠、纏繞、模壓類生產工藝相對成熟,產量穩中有增,連續壓制、液體模塑及熱塑類生產工藝有較大突破和發展,產量快速增長。在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、機械化成型工藝不斷創新和完善,以及產品質量穩定性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,行業機械化成型比例已經由“十一五”末的69%提高到2014年末的78.6%。
在產品結構方面,仍以熱固性復合材料為主,但隨著復合材料的回收及循環利用問題逐步成為業界關注焦點,熱塑性復合材料因其重量輕,抗沖擊性和疲勞韌性好,成型周期短,特別是易回收利用的特性,逐漸受到大家的青睞,近年來發展速度明顯快于熱固性復合材料,已經占到纖維復合材料總產量的37.2%。
在產業結構方面,目前復合材料行業企業大約有3000-4000家,但規模以上企業僅180余家,年銷售額在20億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僅中復集團、中材科技等幾家。產業集成度不高,小企業比例過大,從業人員素質、技術水平參差不齊。面向產業的集成技術創新薄弱,產品研發力度不夠,中低檔制品居多。
在市場結構方面,產值在幾十億以上的規?;瘧檬袌鲋饕L電、化工儲罐、輸水管道、電器絕緣、船艇、冷卻塔、衛浴等領域,汽車、輕質住房、城市基建、畜牧養殖、環保、體育休閑等更多應用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。
三、纖維復合材料行業面臨形勢、市場預期及發展目標
(一)面臨形勢
從外部經營環境來看,由于勞動力、資金、原材料、土地和資源環境成本不斷攀升,人民幣總體處于升值通道,中國經濟已經逐步告別低成本時代。低成本時代的結束,意味著企業單純依靠增加設備、擴大規模、加強管理等措施來提高勞動生產率,挖掘成本潛力,實施低價競爭和獲取利潤的經營模式,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當前的發展環境。行業必須加快實施轉型發展,走專業化差異化經營,精細化管理和節能環??沙掷m發展之路。
從全球工業化進程來看,金融危機之后,西方國家重新回歸實體經濟。在此基礎上,德國率先提出了“工業4.0”的概念,包括“智能工廠”、“智能生產”和“智能物流”。力求通過信息化與自動化技術的高度集成,實現工業智能化,建立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優勢。中國實體經濟正在受到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,低端制造業向低成本國家轉移的雙重擠壓,應當學習和借鑒“工業4.0”的理念,建設智能工廠,推進兩化深度融合,助力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。
(二)市場預期
纖維復合材料已經在風電、化工儲罐、輸水管道、電器絕緣、船艇、冷卻塔、衛浴等領域獲得較大規模應用市場。隨著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逐步推向深水區,經濟發展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,并注重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,注重提升消費需求和解決民生。而纖維復合材料行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材料產業重要組成部分,并以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中的節能環保、高端裝備制造、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為重點服務對象,必將隨著國民經濟的轉型,獲得快速發展。未來有望形成較大規模市場的領域包括:
車船輕量化市場:包括汽車、船舶、軌道交通、飛行器等,需求規模約150萬噸;
建筑工程市場:包括輕質住房、工業廠房、景觀建筑、建筑衛浴、橋道鋪裝等,需求約150萬噸;
電氣絕緣市場:包括電力設備、電網建設、儀表控制,以及家用電器等,需求約120萬噸;
水處理工程市場:包括市政工程、海水淡化、海洋工程等,需求約80萬噸;
化工防腐市場:包括高壓油氣管道、化工儲罐、食品釀造等,需求規模約50萬噸;
能源環保市場:包括風電、農村清潔能源、煙氣處理等,需求規模約50萬噸;
其它市場:包括體育休閑、現代農牧養殖、航空航天、高端裝備等,需求約50萬噸。
受纖維復合材料市場需求的帶動,國內玻璃纖維表觀消費量也將繼續保持穩步增長。預計到2020年,各類玻纖消費需求合計約310萬噸。其中:
各類熱固性復合材料,需求約115萬噸;
各類熱塑性復合材料,需求約110萬噸;
電子覆銅板,需求約50萬噸;
各類產業用紡織品,需求約35萬噸。
(三)行業目標
積極進行復合材料產業結構調整。鼓勵自動化、機械化生產工藝與裝備的推廣普及,將行業機械化成型比例提升至95%以上。努力提升企業的應用研發與市場拓展能力,借助新材料產業的發展,積極擴大熱塑性纖維復合材料制品的應用領域和市場規模。
積極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和引導企業實施差異化發展,大力發展玻纖制品深加工,擴大纖維復合材料制品在中高端應用領域的市場規模,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水平。確保纖維復合材料行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于全國GDP增速約5到6個百分點,即截止到2020年,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達到5000億,比“十二五”末翻一番。
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、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
二零一五年七月二十九日